對著墻壁或鏡子等平面物體,原理是讓傳出去的聲音反彈回來,讓耳朵聽得更清楚,因為聲音是在體內各腔體同時共鳴,再通過聲音共振從口和鼻孔傳出去,所以發聲時自己聽到的聲音,是由腔體內共鳴音和耳朵聽到的傳出的聲音兩部分和在一起的,所以人不太容易知道自己說話或唱歌的真正聲音及音質;想知道傳出來的聲音是什么樣的,只能加大監聽,讓耳朵從外界收集到更多的聲音音量(在專業中叫--加大監聽的音量),傳出來這部分才是自己放出去的聲音,這部分傳出來的聲音是學習聲樂時重要研究的部分,要練好這部分聲音,必須得先聽清楚這部分聲音,所以我們要求初學的人對著墻壁練。(優秀的歌唱家對這方面研究的都很深,對共鳴和發放聲音這些方面的知識研究也是非常深的,他們輕松的演唱就能放出很悠揚、很有穿透力的聲音,共鳴技術和發放聲音的技術很強,也容易演唱好歌曲)。練聲初期需要有物體來輔助兼聽,中水平也用兼聽,只不過中等水平離墻的距離遠一些,而且是逐漸的加大距離,但在高水平時,卻是不能對著墻壁練了,因為墻壁只能在一個方向加大音量的監聽,單獨的一個方向的聲音監聽大了,對高水平練聲不起到好的作用,因為高水平練聲時共鳴場是“圓”的,單方向的音量強----會影響共鳴場的“圓”度。
閉著眼睛的原理是讓人全神貫注的練,不分神的練聲樂,而且練習時比較容易投入,由于心專一不亂,心情也容易平穩下來,心穩靜時比較容易聽清聲音,也比較容易控制音色,以至控制哼唱和歌唱韻味。有人可能想:“怎么不去找位置呢?不找位置行嗎?”要我說,如果一個人的基本功沒有練到位,你把位置找準了,那個聲音也不能出來好的效果,出來也是虛的聲音,象人得病時的聲音一樣,沒底氣,病態聲音,或者就是用蠻力硬去發音,聲音發出來也顯得僵硬,所以只去找位置而不練基本功的方法是不可取的,這套原聲練聲方法,上來就快速的打開所有演唱位置,不需要分神,不需要想具體位置,(而且所有位置短時間就自動的全練開,只不過精確的位置需要未來精確的唱功才能發揮出來),學者只要用心練基本功就可以了,位置是快速度的全練出來的,只要有足夠的基本功功底,發什么音色你隨心所欲,只要朝著自己喜歡的音色方向練就行了,那么什么是發聲的真正基本功功底呢?告訴大家,丹田的立柱式發力就是基本功的體現,這種“力”向上通透頭頂,從頭頂通出去,向下通透腳底,從腳下通出去,就是這樣的立柱式發力,確切點說:發力時---力量大小控制和發力所到的位置的精準成度----就是功底的準確體現,發力大小控制的越好、發力所到的點越準確----功底就越好,反之功底就越不好。這套練聲方法跳出很多的框框和模式來練,低水平的東西直接快速的練完,讓人上來很快就在高水平中練,在練好以后,回過頭看一下那些個共鳴知識,共鳴位置,很容易就明白了,到那樣高的水平,再回頭看那些個知識是很簡單的事,在這個特殊的光速的年代,我把聲樂以這種方式拿出來,也是為了符合這個時代所需要的聲樂交流方式。
閉著嘴練聲的原理,一方面是保持聲帶處在一個放松的發聲狀態,由于嘴閉上哼唱,氣流會很平穩的通過聲帶、平穩的推動聲帶振動,這樣平穩的氣流再加上橫膈膜的自然顫音彈動,使氣流也變成了有彈性的氣流狀態,會對整個的咽部肌肉群和聲帶起到很好的“按摩”作用,※長時間的“彈性氣流按摩”會恢復并提高聲帶的機能※;另一方面由于咽部肌肉群都很放松,聲音的發力在丹田就會變的很大,這時會感覺到丹田的各個位置的肌肉群不同程度的發力狀態,有的聲音是丹田后半部份用的多一些,有的是前半部分用的多一些,有的前后比較平均一些。咽部肌肉群自然放松,丹田力平穩的“推送”著聲音,這樣在頭腔、鼻腔、口腔、喉腔、胸腔等腔體內,許多共鳴點都會隨著丹田的“推”力,而隨之處于一個自然的共鳴位置和狀態,(很快就能處在準確的位置,而且功底越深這些個位置越精確),這就是※“原聲”※練聲方法,完全靠“丹田力”的練聲狀態,而且所有的共鳴位置都隨著丹田力而動,就想鞭子一樣,鞭子的柄發力,鞭子中間隨著柄的力量而擺動,并將力量傳到鞭鞘,然后鞭鞘打出“叭叭”的聲音,丹田就象鞭子的柄,胸腔、喉腔和頭腔內的各個發聲器官及肌肉群就象鞭子的中間部分,口和鼻孔就象鞭子的鞘,聲音就隨著丹田力被“放”了出來,這就是原聲發聲的原理。小孩的原聲發聲狀態都比較好,大人一般都不太好,因為后天形成的思維,還有后天身體的各方面消耗,很多先天好的東西都不行了,都不好使了,要想唱好歌,只能往回練,往回返,無論是心理還是身體,都需要往回返,達到一定的美好境界之后,才能進入悠揚、悅耳的聲音表演狀態;“原聲”練聲,這樣閉著眼睛和嘴,長時間的平穩的練就可以,這個狀態是很好的練聲狀態,即不勞損聲帶,又準確的開發了丹田力量和力點。這個丹田力就是真正的功底,丹田的各種力量力點開發好了,才是未來歌唱的堅實基礎。
呼吸方式自然就可以,隨著丹田力越來越強,各種位置用的越來越熟練,很多的呼吸狀態也能出現,但都是胸腹式呼吸,有的時候是腹部往回收點的胸腹式,有的時候是胸腹比較平衡的胸腹式,有的時候是“鼓肚子”的胸腹式,保持自然就可以,這個呼吸狀態隨著丹田的“勁”就可以,保持自然、順暢。有的作品中,經常是這幾種狀態交替使用的,例如,騰格爾的《天堂》,一首歌內將三種胸腹式呼吸全用到。
歌唱的表情在練聲中也是自然的,會隨著“唱功”的力量而變成一個自然的表情狀態;不只是面部表情,隨著自己的長時間深度練習,到高水平時,丹田向上的力量會從頭頂向上通出去,向下的力量會從兩腳向下通出去,會形成一個通暢的筒狀聲音立柱,而且這種力量會把身體調整到一個很“直”的狀態,人無論坐、臥、立、走都是一樣,很多動作都非常傳神、非常好看,會形成一個非常傳神的身體線條(好身段),看上去很傳統美,在更高的境界會顯得很古典美。
順便說一下現在聲樂教學中一些關于發音的常見問題,有的聲樂老師說:“某種聲音是從兩眉之間往上一點的前額位置傳出的(額竇音),某種聲音是從鼻的位置傳出的(鼻音),某種聲音是從口的位置傳出,有的某種聲音是后腦位置傳出來的(腦后音),還有的某種聲音是從胸口位置傳出來的(胸腔發音),更奇怪的說某些種聲音是從眼眶或其他什么位置傳出的(通俗和搖滾中的一些個說法)”。說什么的都有,我個人總結,這些個說法不夠準確,因為我們作實驗發現,當人在唱所謂的“腦后音”的時候,我們拿著話筒對著他的后腦部位,結果發現他的后腦沒發出什么強大的聲音;在唱所謂的“額竇音”時,我們拿著話筒對著他的額頭部位,結果沒有發現他的額頭發出什么強大的聲音,因為話筒離鼻子和口不太遠,偶爾有點微弱的聲音進入話筒;當人在唱那種所謂的“胸部共鳴發聲”時(就是聲音位置在胸腔共鳴點),我們把話筒對準胸口位置,結果也沒有發現他的胸部傳出什么強大的聲音;在唱所謂的“鼻音”的時候,我們拿著話筒對著雙眼之間稍往下一點的鼻腔位置,結果發現這個位置沒傳出什么特別強大的聲音,結果到是因為話筒離鼻孔和嘴更近了,導致傳到話筒的聲音更多一些;當人在唱那種所謂的“眼眶位置”時,我們拿著話筒對著眼眶,同樣也沒有發現眼眶發出什么特別大的聲響。(咽喉部位除外,因為咽喉非常貼近表面皮膚,瘦人的咽喉前半部份幾乎貼著皮膚,里邊的聲音能傳出來一些),我們又做一個實驗,用話筒對著嘴和鼻孔,還是發那些位置的聲音,“腦后”、“額頭”、“胸部”、“鼻音”、“眼眶”,發現這些聲音只有通過嘴和鼻孔才真正能順暢的傳出。說明一個什么問題呢,無論什么聲音,它真正順暢的傳出位置還是在口和鼻孔,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位置。我個人認為這些種聲音,它們真正的實際情況,是在發音時身體內的某一個或幾個位置共鳴比較強而已,比如說“腦后音”,它的共鳴在頭腔的后半部比較強,顯得那個位置的聲音共鳴比別的地方突出,所以叫“腦后音”;又比如說“額頭位置發音”,它的共鳴在頭腔的中間和靠前一點的地方共鳴比較強,顯得聲音就象從額頭傳出來的一樣;“鼻音”、“胸部音”和其他的什么音也是一樣,只不過是體內對應的位置共鳴強而已。
在中國的古典聲樂藝術中,有很多很多流派都共同的談到了一個關于發聲的問題,就是在高水平高境界的演唱中“發聲時,聲音從丹田開始發力,向上推,經過人的心,到達大腦中間的“喋竇”位置,然后,聲音從“喋竇”向正前方的“額竇”推放,最后聲音從“額竇”放出來;隨著這種從“額竇”發放出來的“聲音力量”,面部表情、神態以及肢體動作、身段等等,也同時隨之而達到一個高深的表演境界※。這是世界上很多優秀的聲樂流派的共同見解,也是他們在發聲技術方面的精華。關于這個問題,我仔細的分析了很長時間,慎重的研究了很久,我個人發現,在這樣的高水平高境界聲樂表演中,從丹田發出的力量里面,不僅僅有聲音的發放力量,還有很多的“藝術力量”也一起發出來,這時從大腦中間的“喋竇”位置向“額竇”位置發放出來的不是聲音,而是一種很高深、很強的“藝術力量”。在低水平中,可以把這種“力量”叫做“藝術表現力”,在比較高的水平中,可以稱之為“精、氣、神的藝術表現力”。在更高的表演境界中,可以稱之為“精、氣、神的傳神表現力”。這種強大的力量會帶動面部表情、神態以及肢體動作和身段等等,把表演者的身心帶入一個很高深的表演境界中去。中國的古典戲曲有很高深的表演境界和藝術造詣,溶入了很多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;例如京劇,很明確的講出“練京劇需要練好人的精、氣、神,表演時靠精、氣、神的力量來傳神表演”。這些高水平中的理論在初學的入門階段不能多講,還容易把初學者弄糊涂,隨著對聲樂不斷的深入學習研究,才能逐漸的了解其中的道理,這方面在初學時不多講,在第三部分《境界提高及提高后的保持》一文中,詳細的介紹這方面的知識。
再說一個關于腔體共鳴的問題,我們發現人在發聲的時候,他所有容納空氣的腔體內都有共鳴,一個聲音的共鳴分開來講,胸腔主要是聲音的低音頻段共鳴;頭腔和鼻腔的后半部分這部分巧妙的結合,是聲音的中音頻段主要共鳴部分;喉腔和口腔巧妙的結合在一起,形成聲音的高音頻段主要共鳴部分。各個腔體的所有共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聲音共鳴,合成了一個高頻、中頻和低頻都共鳴的聲音。有人可能想問“高頻是從頭腔共鳴出來的吧?中頻是從喉腔和口腔出來的吧?”為了把這個問題說明白,我們再做一個實驗,先用手捂住嘴,只用鼻孔向外傳聲音,從鼻孔傳出“嗚嗚”的聲音,能聽到中頻和低頻共鳴比較強,高頻幾乎很微弱,聲音缺少高頻共鳴的銳利勁;然后再把捂著嘴的手松開,把嘴張開,讓聲音從口自然的向外放,這樣就能聽到銳利的高音共鳴,這說明聲音的高頻共鳴主要是由喉腔和
口腔的巧妙結合而發出來的;高頻共鳴從鼻腔也能傳出一點,但是卻很微弱的。中頻共鳴就不太容易一下說明白,只能多體會才能明白,舉個例子,人在困倦時或在抻懶腰的時候打哈欠,張著嘴會發出中頻共鳴比較強的聲音,就是那種稍微有點“圓”的聲音,嘴張的大大的“啊--”一下,這時如果仔細體會,會感覺到頭腔里在用力的張大,由于那部份的張大,而造成了中頻共鳴的加大,這個中頻的共鳴音一部分向下反彈到咽部,再順著從氣管里上來的氣流從口傳出,另一部分中頻共鳴音從鼻孔自然傳出。這個中頻的共鳴部分在聲樂練的很好以后,逐漸就明白了,頭腔里的各個位置逐漸也就隨之而明白了。
有些唱過美聲或民聲的人,有可能以前功底沒練到位,開始學練這套“原聲”練聲法時,可能會有些疑問,因為他會發現---閉著嘴開始放松的哼唱時,咽部的肌肉群自然放松,聲帶卻不容易自然的閉合上,聲音顯得不理想,他可能會想,“聲帶不閉上,這樣的聲音練習法能正規嗎?”我個人認為,這主要是由于丹田的功底不夠造成的,在功底到位的時候,聲帶的狀態也會隨著丹田的那種“推”力而變得非常好,會隨著那個力量而去自然的閉上,而且是個能發出悠揚音色的自然閉和狀態,不需要去分散一份注意力硬去把聲帶閉上,而是聲帶自然的隨著丹田的“勁”就處于那個狀態。我再給介紹一下自己主動去閉聲帶練聲的弊端,第一、由于精神頭分散,很容易造成聲音韻味變得機械,第二、聲帶閉和的不自然,很可能是丹田力和其他位置的功底不好造成的,其他的位置功底不好也能把聲音的質量降低,這個功底不好的狀態不會發出什么美妙的聲音韻味,這樣的狀態想唱出悠揚悅耳的聲音效果是比較困難了,如果這時機械的把聲帶閉上,出來的往往是音量很大、很粗糙、比較機械的聲音,而且這樣的發音往往都太“硬”,發聲時容易造成聲帶消耗太大,稍微長點時間就容易把聲帶弄疲憊或累傷;這樣的方法偶爾發幾個聲音還可以,但是真正的表演時,這樣的方法就不行了。所以硬去閉著聲帶的“機械”唱法是不可取的。自然的用“原聲”練聲法練,功夫到了,聲帶自然就閉上了,這樣的自然練聲方式我覺得好一些。
聲樂風格上,我個人認為世界上的各種聲樂風格多的不計其數,但無論世界有多少種聲樂風格,哪個風格的聲樂都得符合他本民族美學特點、地區美學特點,我個人認為無論哪一種民族風格的聲樂,都能練到很高水平中去,在高水平中都能成為一種獨立的聲樂美學風格,成為世界聲樂藝術中的一個部分,所以說---越是民族性的美--就越是世界性的美。聲樂風格在一個民族中也各有不同,就如同說話一樣,在一個國家范圍內也各有方言,在一個省份內也都是各有不同的方言。在大方面說,西方人有西方人的思維方式,所以西方人聲樂就是他們的美學特點在聲樂中的表現,東方人有東方人的思維方式,東方人的聲樂是東方人的美學特點在聲樂中的表現。有人可能想---我是學美聲的,我學你這個練聲方法能把美聲練出來嗎?可能也有的人在想---我是唱中國戲曲的,我用這套練聲方法能把戲曲演唱水平練上去嗎?怎么說呢,我只能告訴你,※只要你知道并掌握---你想學的那種聲樂風格所對應的民族的美學特征,把那種民族美學特征學習好,就比較容易學成※(舉個例子,如果想學好意大利美聲,最好到意大利美聲唱法的發源地生活幾年,學那里的語言,學習那里的風土人情,生活習慣,去了解他們的內心和思維方式,這樣就比較容易學好這種風格)只要你用心就沒有什么問題。因為這套沒有機械模式的聲樂練聲方法,會把所有聲音位置全部練出來,在功底達到一定境界后,你想怎么發揮就怎么發揮,你想唱什么風格就唱什么風格。有人會問,“那個西方聲樂和中國聲樂的發聲原點也不一樣啊,那能行嗎?有的美聲還講聲音從心里產生,通過丹田的力量推出來,有的個別美聲還講究口型和面部表情什么的,而有的民歌講口腔和喉腔肌肉群組合著咬字,然后把聲音往下面“下”,直到和胸腔的共鳴點巧妙的接好,你這套方法能把這些東西全練出來嗎?”在我個人看來,這些個練聲模式都是一種練基本功的方法而已,共同的目地都是要把功底和表演時的聲音風格練出來,但是呢都走入幾種機械的基本功學習模式中,都不是聲樂在高水平用的真東西,這個道理很簡單,高水平聲樂不講究機械的技術,只講究歌唱的韻味,重視聲音的美感,(不同的歌唱聲音是不同的丹田力以及結合的位置所帶來的,而這些力量和位置的運用熟練,完全是基本功練好后自然帶來的),你功底到了,想唱什么聲音就唱什么聲音,唱什么風格的都不難,能不能唱好各個風格,關鍵是自己能不能把那個風格的民族美學特征學好,這是能不能掌握好風格的關鍵;這套方法能快速的把“丹田的功底”練出來,所有的位置也快速的練出來,想唱什么風格的聲音并不是太難的事,所以我說拿這套練聲方法練什么風格都行,重要的是學者要努力,要用心,功到自然成。
說一點女子練聲需要注意的常識,由于女子與男子的身體結構區別,女子練聲有些方面也和男子不同,在經期和孕期等其他方面的時間段內,女子練聲的時間必須減少,或者停練,即使練也不能開口演唱去練,只能閉著嘴做短時間的哼唱練習,可以稍試的活動一下嗓子,但不能做長時間的勞累,有經驗的演唱者對這方面都很了解,在這不作為主要方面來提示。